广东侨乡信宜大芥菜:寒冬里的“家乡味道”******
中新社茂名1月14日电 题:广东侨乡信宜大芥菜:寒冬里的“家乡味道”
作者 梁盛 陈子楷
在广东侨乡信宜市,大芥菜是名副其实的“网红菜”。“天气越冷越好吃”是大芥菜众所周知的“天性”,而更让众多客居异国他乡的信宜籍乡亲在寒冬里惦记的,是大芥菜的“家乡味道”。
侨港信宜同乡会荣誉会长张权才近日受访时表示,信宜大芥菜又名大青菜,其最突出的特点是体型大、产量高、生产周期短,且信宜独特的地理环境,造就了其肉质鲜嫩,味微苦口甘的特点。其中,钱排镇冬季气候高寒,霜冻期长,加上当地种植使用的多是农家肥,因而种出来的大芥菜味道特好。
出生于信宜钱排镇云开村的张权才说,小时候村里的生活缺油少肉,乡亲们平时吃得最多的下饭菜就是清炒大芥菜。如今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,通常会将大芥菜与腐竹、牛肉、猪杂等食品混炒,“腐竹炒菜梗”便是当地有名的农家菜,口味极佳,甜脆爽口,是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。特别是外出的游子回乡省亲时,大芥菜几乎是每餐的首选菜式。
家住钱排镇的菜农程玉兰告诉记者:“自去年12月初以来,大芥菜经历了数次寒潮,这种持续低温天气,使得大芥菜特别‘吃香’。近段时间来,随着乡村旅游人气复苏,大芥菜也就成了游客的‘抢手货’。这半个月,我家卖给游客的大芥菜就超过了500公斤,收入大约5000元人民币。”
据程玉兰介绍,大芥菜盛产于冬季,生长环境气温要求较低,而且气温越低长得越快越旺。一般是10月份种植,一个月后就可以分梗采摘。在严寒霜冻期未到之前,大芥菜的味道一般,经历霜冻后的大芥菜,味道尤佳。除了清炒、拌炒,大芥菜还可以晾晒成干,以备在缺菜的季节食用,也可以用坛子封存,腌制成酸菜,有生津开胃、增强食欲的作用。
信宜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、钱排镇党委书记俞淮竞介绍说,大芥菜的采收期也是当地三华李的赏花期,信宜每年接待的赏花游客数以几十万计,给游客印象最深的,除了李花就是大芥菜,堂食之后游客往往还要捎上几捆带回家。
如今的信宜大芥菜闻名遐迩,还有了“信宜出品”“信字号”品控溯源“身份证”,销售包装也变得“高大上”。据悉,在钱排镇,今年大芥菜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比上年明显扩增,将为当地千家万户带来一笔可观收入。(完)
(新春走基层)留厦台胞围炉过年 共叙两岸亲情******
中新网厦门1月19日电 (记者 杨伏山)春节来临之际,留在厦门过年的台胞18日晚相聚围炉,共叙两岸亲情。
当天,记者来到湖里区一家酒店,厦门湖里区委台港澳办携手区台商联谊会,正在这里举办湖里区留厦过年台胞围炉活动。
两岸青年同台献艺,汇元台青基地带来歌舞《恭喜发财》,台湾青年曾雍凯、厦门青年方的等两岸青年纷纷登台表演,台胞们共唱《两岸一家亲》,现场喜气洋洋。参加围炉茶叙活动的台胞们互拜早年,互道新春祝福,分享交流在湖里创业、生活、工作的点滴和新年的愿景,共叙两岸亲情。
台胞扮演“财神爷”,向大家送福送财送欢乐。 杨伏山 摄新港社区台胞主任助理毛维林装扮成“财神爷”,向大家送福送财送欢乐。他说,台胞们在湖里生活非常温馨,能从细微之处感受到家人般的关怀,很多台青、台企更是在湖里成就了事业。
汇元台青基地总经理吕振宏则惦记着围炉的家乡菜。他说,和台胞朋友们聚在一起品尝着台湾菜、厦门菜,总能让人在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之际,感受到温暖和开心。
“两岸一家亲 共叙中华情”——2023湖里区留厦过年台胞围炉活动举办。 杨伏山 摄台青罗鼎均对记者说,今年是他时隔多年之后第二次在厦门过年。在厦多年,他深切感受到湖里区是台青创业、工作、生活的乐土。此次和家乡的朋友们一起过年,让他倍感家的温暖。
湖里区委副书记陈晓东说,湖里区始终秉持“两岸一家亲”理念,发挥与台湾地缘相近、人缘相亲的独特优势,不断深化两岸交流合作。“湖里区日新月异的发展,离不开每位台胞的付出和贡献。幸福的成果,也将由每位台胞共享。”他说。
厦门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会长韩莹焕致辞。 杨伏山 摄厦门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会长韩莹焕表示,长期以来,厦门对台胞台企关怀备至,尽心尽力为他们在这里工作、生活和学习提供帮助,广大台胞在湖里区生活指数是最高的。
过去的一年,湖里区围绕“通”“惠”“情”,不断深化两岸交流合作,为台胞台企办实事、做好事、解难事,新创办1家台青基地,打造厦门首个台青金融公寓,出台就业台青住房补贴等,吸引112家台资企业落地发展。
湖里区委台港澳办主任方旭明说,许多台胞因为各种原因没办法回台湾过年,湖里就是他们的家,湖里人就是他们的家人。希望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,让台胞们能在这里感受到家的温暖,感受到新春的团圆和欢乐。(完)
(文图:赵筱尘 巫邓炎) [责编:天天中] 阅读剩余全文() |